中印关系一直备受瞩目,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,印度在政策上对中国多有针对,限制中国投资、封禁多款中国App,还在边境增兵。然而,印度经济却在这期间另辟蹊径,借助推动本土制造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。2025年上半年,印度GDP增速稳定在6.5%左右,总量逼近4.2万亿美元,超越日本,跃居全球第四,这一成绩着实令人侧目。
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14亿多的人口中,年轻人占比颇高,这造就了一个极为活跃的消费市场。以智能手机为例,去年销量飙升至1.5亿部;汽车保有量每千人达到34辆;航空旅客数量更是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印度借鉴中国的大市场模式,依据保罗·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,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。尽管其制造业相对滞后,对华贸易逆差高达上千亿美元,但凭借占GDP一半以上的服务出口和服务业,经济仍保持着增长态势。西方将印度视为“中国+1”的选择,吸引了苹果等企业在印度建厂,不过目前这些企业在印度的产量增长有限,距离大规模产业转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但印度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。基础设施方面,印度存在诸多短板,道路、铁路建设滞后,电力供应不稳定,供水时常出现问题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在14%左右,甚至低于十年前,失业率居高不下,大量年轻人处于闲置状态。人口红利要转化为产业工人的生产力,需要依靠教育和培训,然而印度在这方面表现欠佳,文盲率较高,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范围较窄。这些问题导致印度经济总量虽有提升,但人均GDP仅约2800美元,贫富差距悬殊。尽管印度媒体常将自身与中国对比,宣称要实现超越,但实际数据显示,印度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,制造业产业链短,高端技术依赖进口。
展开剩余77%从全球视角看,印度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资,股市指数不断创新高,孟买证券交易市场一片繁荣。然而,疫情的后遗症依然存在,通胀压力大,卢比贬值,出口竞争力不足。2025年的预测显示,印度经济增长率为6.2%,中国为4.5%,印度增速虽快,但经济基数小,要追赶中国还有漫长的道路。印度政府大力推行的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目标是将制造业占比提升至25%,但四年过去,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。土地改革受阻,官僚主义严重,营商环境虽有改善,但与中国高效的营商体系相比,仍有很大差距。由此可见,印度经济的崛起虽有势头,但根基并不稳固。
2024年2月,观察者网发表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。他指出,中国必须正视印度经济的崛起。他列举的数据显示,印度的消费市场从潜力逐步转化为实际增长,智能手机、汽车、电视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,航空业机队规模扩大到800架,乘客数量每年增长15%。陈经将印度当前的消费市场与中国2005年时的情况相类比,认为印度如今的消费档次与之相近,但市场潜力更为巨大。他认为,印度凭借人口优势,借助内生增长模式扩大内需,尽管贸易逆差较大,但从长远来看具备经济腾飞的潜力,并警告称,不出十年,印度经济体量可能会追赶中国,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
这一观点发人深省,但需理性分析。印度的人口红利确实显著,大量年轻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,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。然而,仅有庞大的劳动力数量远远不够,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同样关键。中国当年通过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大力投资教育,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,制造业占GDP近30%,稳固了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。反观印度,工业化程度较低,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拉动,制造业产业链不完整,多为低端组装,高端芯片、机械等产品完全依赖进口。2025年的数据显示,印度出口在全球份额中占比不到2%,而中国超过15%。在贸易方面,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10亿美元,大量进口中国的机电产品,出口的则主要是大宗商品,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。
陈经强调印度学习中国大市场模式的正确性,但印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不佳。印度虽投入13万亿卢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,却依然面临高铁项目延误、城市交通拥堵、农村电力覆盖率低等问题。教育支出占GDP的3.5%,但农村学校师资匮乏,技能培训仅覆盖7300万人,在5亿多劳动力中,大部分人缺乏专业技能。这导致印度失业率接近8%,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从事零工,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。贫富差距方面,德里等城市存在大量贫民窟,种姓问题也严重影响就业公平。西方媒体虽鼓吹印度成为“中国+1”的可能性,但实际上产业转移规模有限,苹果在印度的产值仅220亿美元,与中国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相比,差距明显。
中印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,还体现在战略层面。印度在政治上目光短浅,外交上过度倾向美国,加入印太框架,试图围堵中国,但在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市场,2025年中印贸易额超过1400亿美元。印度媒体频繁与中国对比,借此煽动民族主义情绪,凝聚国内社会,但这无法掩盖其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。陈经的观点提醒我们要正视印度的发展,但中国在经济领域具有显著优势,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创新能力,高铁、5G等技术全球领先,人均收入达到1.2万美元,发展稳健。而印度若不推进土地改革、促进社会公平,人口红利可能会转变为沉重负担,沦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地。学者的警示虽有一定意义,但中国无需过度担忧,中印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。
展望未来,印度虽潜力巨大,但面临的挑战也极为严峻。中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继续深化改革,稳定经济增长,保障就业。在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、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背景下,中印作为新兴大国,合作空间广阔。如果印度能够优化政策,进一步开放市场,推动制造业升级,十年内其经济体量有望实现翻番,但要超越中国仍不太现实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预测,到2030年,印度GDP将超过7万亿美元,而中国将超过25万亿美元。若印度能够充分利用人口红利,解决国内结构性问题,将有望成为中国可靠的合作伙伴。
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印度具有借鉴意义,如大市场内需拉动模式、完整的产业链构建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等。两国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,中国可向印度出口技术产品,印度则能为中国提供资源和市场。2025年,中印通过谈判致力于平衡双边贸易,印度努力减少贸易逆差,中国也积极参与印度的高铁项目建设。在外交上,双方应和平解决边界问题,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。印度若能摆脱外部压力的干扰,专注于内部改革,推动教育均衡发展、土地合理流通、营商环境优化,经济腾飞的速度将会加快。然而,目前印度战略上的短视,使其在国防等领域依赖进口,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殖民地特征。
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,印度虽有望在未来四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,但其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。2025年,印度人均GDP较低,环境污染问题严重,城市规划混乱。西方利用印度制衡中国,但印度若能保持清醒,不应充当他人棋子。中印合作是大势所趋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印度港口项目稳步推进,贸易走廊逐步建立。学者的警告有其合理性,中国正视印度的发展,并非出于畏惧,而是将其视为发展机遇。中国经济韧性强,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,印度的崛起对中国是一种鞭策,促使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提升自身影响力。
归根结底,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,合作大于对抗。印度若能充分释放发展潜力,中国继续保持领先发展态势,将共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双引擎。双方不应只关注彼此差距,而应着眼未来,相互学习、共同进步。若印度不进行全面改革,十年后可能依然难以摆脱当前困境;而中国只要稳扎稳打,与印度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。未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